种植面积不到全省5%茶叶生产多为作坊式茶食品等深加工不足

发布时间:2024-08-25 21:32:13 |出处:天堂乐fun88官网

项目介绍

关注公众号了解项目信息

  多年来,惠州茶叶生产以小作坊为主,生产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尽管品质优良,但在规模和效率上难以与大型茶厂抗衡。茶叶产业未建立统一标准或工艺处理,产品质量不稳定,影响消费者对茶叶品牌的信任度。生产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强,没有讲好品牌故事。茶叶产业链条短,缺乏深加工、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环节,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调研组也发现,惠州的茶产业产业链不完善、品牌建设薄弱、销售渠道单一、品质标准不高等问题,这也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要建立更为统一和严格的产业标准,提升茶叶品牌知名度,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1年,惠州茶叶种植面积,只占全省的4.53%,排名第7位。惠州茶叶种植面积偏少,茶叶种植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不高。在单产上看,2021年惠州茶园平均亩产为75.3斤,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7斤)。尽管近年来惠州大力推广茶树良种化、生产标准化,但就目前而言,茶叶生产的良种化程度仍不高,茶园管理较为粗放,机械化水平低,导致茶叶产量不高,单产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1年惠州茶产业有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除此之外,中小茶企居多,并且多数为分散经营,采用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产量偏低,效益不高,产业链协作能力欠缺。同时,因不同县域种植茶树品种和加工工艺不同,惠州“县域茶”特色鲜明,品牌带动力仅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地区,没有形成品牌合力,“惠州茶”知名度不高。

  比如,柏塘山茶在博罗乃至全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走出惠州,知道的人却很少。柏塘山茶经营主体多数是家庭式作坊,虽然大部分都注册有自己的商标,但呈杂、小、乱、散状态。镇内现有几家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但还不具备强大的带动力,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同时,2021年全市茶叶线上销售额占销售总额不到0.5%,这也能看出“惠州茶”的市场影响力还很欠缺。茶叶龙头企业品牌竞争力弱,重注册、轻运营,缺乏营销创新支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茶文化创意不足。

  产业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调研组建议,加快引进国内茶叶龙头企业和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经营,引领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统一种植,统一回收,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带动农户走“一茶一品”发展路子。

  出台茶产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通过引进茶产业加工及销售的大型企业,借助企业独有的加工产能和市场资源,把惠州茶产品带出惠州,融入全球,从而带动产业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推动惠州茶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的方向高质量发展。

  积极打响“惠字号”茶叶品牌。根据惠州市茶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厘清并完善惠州“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构架。建议全市建立“惠州茗茶”公共品牌,并在各主产县(区)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品牌。比如,博罗县重点打造以柏塘山茶、石芽坝山茶为代表的“罗浮山茶”区域品牌,惠东县重点打造以白盆珠、多祝一带岩茶和宝口、九龙峰一带绿茶为代表的“莲花山茶”区域品牌,龙门县重点打造以毛茶为代表的“南昆山毛茶”区域品牌。

  鼓励支持本土茶叶经营主体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茶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国家地理标准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广东省名优品牌等申报,参加产品评比、交易、博览等活动,推动本土茶品牌走出惠州、走向全国。组建茶产业联盟,建立公共品牌标准体系,制定品牌使用管理办法,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宣传推介。

  鲜茶叶是茶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成本高、利润低;茶饮料是第二产业,成本较低、利润高、科技含量高;以茶为主题的服务业(比如茶文化、茶旅游等)是第三产业,成本低、利润高。目前,惠州茶叶产业链条短,仍以初制茶和以手工制茶为主,传统模式茶叶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以茶为主题的研学、茶旅融合等高附加值产业业态还未形成,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深加工发展不足。

  据介绍,惠州全市现有约5000家茶店,茶叶年消费量约20亿元;惠州现有户籍人口500万人,外来人口约100万人,人均消费茶叶为333元,这是一个较低的水平。“如果把人均消费茶叶量提升到666元,茶商收入即可翻番,惠州茶叶行业将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惠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方绍华认为。

  目前柏塘山茶产业链集中在茶叶种植、粗加工、贸易等初级环节上,产业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专业经纪服务、文旅融合发展等环节较为欠缺,导致产业综合效益低。

  调研组建议,加强特色茶树资源的保护开发,建立惠州本地特色茶树种质资源圃和繁育基地,强化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强化茶叶新品种权申报,逐步培育形成惠州本地茶叶种植品种系列。

  从品种土壤、密度、模式、设施等方面加大对低产低效茶园的改造力度,完善茶园基础设施和装备,通过良种良法栽培技术、标准化茶叶生产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化采剪等一系列技术集成,建立茶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成一批布局园林化、种植立体化、肥料有机化、防控绿色化、采耕机械化的生态绿色茶园。

  延伸茶叶产业链价值链。鼓励和扶持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开展协作攻关,开发新式茶饮、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用品等精深加工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坚持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做活茶旅文章,加快发展茶乡旅游、茶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一批以茶为载体的主题公园、茶旅特色小镇、茶主题民宿(酒店),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最美茶乡和茶旅融合精品路线。鼓励和扶持茶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技能,为茶文化和茶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虽然惠州茶叶种植已达到一定规模,但茶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在产业布局、种植结构、品牌管理上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亟须通过加强产业顶层设计,盘活产业发展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一盘棋发展格局,共推惠州茶产业大发展。

  一是融资难。调研中,不少茶企反映,按照目前惠州金融机构有关规定,茶园及其设施设备不能作为抵押物,无法抵押。而据了解,清远、潮州通过金融机构推出“红茶e贷”“茶叶e贷”“茶都e贷”等专属信贷。2021年潮州茶产业余额5.35亿元,茶产业存量户数2366户,同比增幅107.18%。

  二是用地难。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茶叶加工产能提升,现有的加工厂房和加工设备与产能不相匹配,厂房扩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茶叶种植基地一般在偏远的林地,需进行用地变更,审批难度较大。

  三是销售难。目前惠州茶叶销售渠道较为单一,仍以自产自销的传统线下销售模式为主,线年全市茶叶线万元,仅占全市销售总额的0.48%。尤其是近年来受疫情影响,销售难问题更加凸显,茶叶库存压力增加,茶农和茶企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

  调研组建议,把茶产业作为主导规模性农业产业打造,制定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加大金融助茶力度。建议市、县(区)政府设立茶产业投资(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作用,投资茶产业项目。引入担保、贴息、保险、证券、信贷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支持龙头企业融资、发展;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采取财政补贴、贴息、以奖代补、税收减免等各类方式,加大对茶农、合作社和茶叶企业的资金支持。

  制定出台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加快制定发展规划,与其他区域的茶产业形成错位发展。建议从茶叶种植、加工、产品贸易等方面进行产业功能划分,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以地域自然条件、社会发展水平为主要考核因素,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原料种植、加工、集中销售等基地,实现标准化、区域化的产业管理模式。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惠州茶叶种植、生产加工、交易一直没有形成规模,茶产业链条不完善,茶产业总产值较低,产业辐射和延伸都比较有限,区域性品牌还未形成,与国内茶产业优势区相比较,可以用规模小、布局散、实力弱来概括。当前,要把惠州茶产业真正做起来,首要解决的是规模问题。

  除了培育和扩大种植、生产加工、市场交易规模之外,还要进一步规范惠州茶产业发展的秩序。首先,应该尽快出台惠州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区域产业发展的现实出发,全面剖析产业概况,展望产业发展前景,为惠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绘制清晰蓝图。这需要从地方政府层面更加重视茶产业发展,并进一步加强对茶产业发展的谋篇布局。

  同时,针对当前惠州茶产业亟待破解的几大核心问题,研究出台具体行动方案,形成支撑惠州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最后,要进一步规范产业发展,要用好行业协会、联盟等行业、产业团体的力量,为建立更加科学、规范、健康的产业发展秩序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截至2021年底,英德市标准化茶园面积17万亩,全年干茶产量1.35万吨,茶叶产值超50亿元,综合产值57亿元。从2008年开始,清远设立茶叶发展专项资金,累计扶持奖励茶叶发展资金超过5000万元,撬动超过30亿元社会资本转投茶产业;与相关金融机构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为英德红茶整体授信累计达60亿元。近期,清远制定《推进英德红茶创百亿产业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将英德红茶打造成为综合产值达百亿的产业,带动超过20万人就业。

  为提升茶产业价值,清远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刘仲华等专家团队,搭建英德红茶产业研究院、科技创新示范园等平台11个,开发出红茶面膜、茶功能性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30项,相关专利30余项。制定实施英德红茶广东省地方标准,编制发布《地理标志产品英德红茶》《英德红茶冲泡与品鉴方法》及《英德高香红茶》等标准。

  在推广普及上,举办“中国英德红茶文化节”、“全国红茶加工制作大赛”等系列特色茶事活动,通过“俄罗斯英德红茶推介会”,冠名高铁列车、足球队、综艺节目等,扩大英德红茶品牌知名度,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被评为“最具品牌传播力的三大品牌之一”。

  依托风景秀丽的生态茶园,综合开发漫步茶园、品味茶香、体验农事、尝茶菜肴、住茶色民宿等旅游产品,打造“英德最具禅意美”“英德最经典美景佳茗”“英德最具人文情怀”等茶旅线年英德全市各大茶园景点接待游客1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亿元。

  上线“天猫英德红茶原产地官方旗舰店”“京东中国特产英德馆”“英德红茶唯品会官方旗舰店”,第一批入驻的茶叶品牌有14个,有超过60家的英德企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