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乐天使官方网站

乡村振兴新活力(第3期)丨分类抓好乡村产业发展 探索不同类型地区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4-09-13 07:42:05|出处:天堂乐fun88官网

  农业服务业是农业服务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托。11月6日,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农业分论坛举办,会议指出,中国农业服务贸易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农业服务贸易规模稳步扩大。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11月9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开幕,同时举办首届“强农论坛”。论坛强调,要把产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构建优势特色鲜明、产品品质优良、产业链条完整、综合效益突出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和抓手。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经验交流视频会,要求扎实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探索不同类型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11月5-7日,第五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举办,论坛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态势良好、队伍结构持续改善。

  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日前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推进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提升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综合生产能力的部署安排。

  财政和金融措施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据近日广西财政厅消息,广西财政统筹下达2023年中央预算内基建资金5.03亿元,从人居、耕地、种业、防治、产业五方面入手,着力稳住农业“基本盘”。黑龙江多部门联合推出12条金融措施,支持黑土地保护,助力现代化良田建设和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据日前四川省乡村振兴局消息,四川因地制宜调整2023年防止返贫监测收入标准,着眼“对象监测识别、分类精准帮扶、风险稳定消除”三大环节,构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打造监测帮扶工作“闭环”。

  农业服务业是农业服务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托。11月6日,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农业分论坛在上海举办。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在论坛上指出,伴随着农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农业服务贸易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农业服务贸易规模稳步扩大,农业服务贸易模式更趋多样,农业服务贸易合作伙伴更加多元。

  中国农业大学区域农业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阜表示,气候智慧型农业已逐渐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模式。中国是较早开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示范的国家,实践中非常重视提高投入品效率、高标准农田建设、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数字技术装备应用等。未来看,中国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对国际合作和服务贸易的需求还将不断加大。

  11月9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山东青岛开幕,同时举办首届“强农论坛”。农业农村部党组、部长唐仁健在论坛上强调,要把产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落细落小“土特产”要求,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推进乡土资源转化创造、乡土风情持续再造、产业链条延伸锻造,构建优势特色鲜明、产品品质优良、产业链条完整、综合效益突出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唐仁健指出,要持续深入谋划推进,分类抓好乡村产业发展。粮油、生猪等大宗农产品要持续推行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实现节本提效、延链增值。乡村特色产业要立足资源禀赋做精做优、错位发展,做到适度规模、有序竞争。脱贫地区帮扶产业要按照“巩固发展一批、升级发展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的要求,分类推进产业转型发展。

  唐仁健强调,发展乡村产业,要重点把握好产业选择、产品打造、效益提升、具体打法、利益联结等关键环节。做足“土”的文章,围绕原产地、原生态、原工艺,开发具有地域特色、保留乡风乡韵、体现当地风情的产品业态。抓细“特”的定位,着力培育地方优势特色产品,集中资源力量做强。延长“产”的链条,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结好“联”的纽带,推动涉农项目与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挂钩,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建立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让农民深度嵌入产业链条,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和抓手。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经验交流视频会。会议要求,各地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探索不同类型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2022年,首批100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公布。会议指出,首批100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取得积极进展,初步探索了分级负责逐级推动的有效组织方式、政策制度创新的体系框架和县乡村联动创建的工作格局。

  会议要求,各地要聚焦“普及普遍”基本要求,因地制宜细化实化重点任务,与时俱进制定可感可及的阶段性目标。聚焦粮食产能提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技术集成推广,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着力做足产业特色,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聚。聚焦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生态系统稳定。聚焦公共设施服务改善,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普惠均等。

  11月5-7日,第五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举办,论坛发布了《2023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后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共培养高素质农民75.39万人,2023年我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为0.5228,较2022年上升2.99%。高素质农民队伍相对年轻,平均年龄为45岁;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0.6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1.95%。大部分高素质农民从事传统的种养业,其中20.86%的高素质农民从事休闲业、社会化服务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整体看我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态势良好、队伍结构持续改善。

  《报告》指出,高素质农民发展环境仍需优化,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在中央方针政策指引下,政府要强化农业农村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强化部门间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建立多部门一体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机制;将农民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助学政策范围内,为农民提供从培训到中高职及以上的终身教育途径;强化地域间高素质农民培育分类指导,持续提升培育供给能力;谋划实施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工程,建立农民多层次培训途径和金字塔型人才梯次结构等。

  11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有关情况。该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提升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对此,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潘扬彬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了下一步的工作部署。

  一是建强设施夯基础。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建设一批智能温室和日光温室,加快发展舍饲圈养。

  二是科技创新提产能。推动育种创新,实施优势特色品种培育工程,开展奶牛育种联合攻关,建设大豆、玉米、马铃薯制种大县。推进技术集成,开展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集成推广优质高抗新品种和高效新技术。

  三是产业壮链增效益。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打造绿色有机品牌,实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提升行动。

  四是深化改革激活力。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示范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大力发展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支持认定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近日,广西财政厅发布消息,统筹下达2023年中央预算内基建资金5.03亿元,聚焦人居、耕地、种业、防治、产业等方面,着力稳住农业“基本盘”。

  一是强“人居”。下达乡村振兴专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央预算内基建资金1.4亿元,支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二是强“耕地”。下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专项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资金2.49亿元,支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强“种业”。下达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资金0.41亿元,支持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区,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提升品种创新能力及供种保障能力。

  四是强“防治”。下达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中央基建投资资金0.33亿元,支持全区重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监测、诊断和防治能力提升。

  五是强“产业”。下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中央基建投资资金0.4亿元,支持2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日前,黑龙江多部门联合印发《黑龙江省金融支持黑土地保护若干措施》(下称“《措施》”),围绕黑土地保护六大重点领域提出12条具体措施。

  如在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贷支撑方面,《措施》提出,按照加大投入,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的工作要求,主动对接农田建设、水利工程、田间配套建设项目,创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地规模经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信贷模式,形成信贷投放回笼闭环,实现项目建设完全由财政资金投入向“财政+信贷”综合投入模式升级,填补项目建设资金缺口。

  再如在畅通耕地保护修复项目渠道方面,《措施》要求,针对黑土地保护项目缺少资金回报的短板,在申请立项阶段,提前组织金融机构参与项目融资设计,采取“水土流失治理+产业导入”等方式,打包引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整合项目运营盈利点,使项目既具备黑土地保护的生态功能,又兼具综合治理的经济收益,实现项目融资收益自平衡和建设经营可持续,解决信贷投放梗阻。

  据四川省乡村振兴局日前消息,四川因地制宜调整2023年防止返贫监测收入标准,着眼“对象监测识别、分类精准帮扶、风险稳定消除”三大环节,构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打造监测帮扶工作“闭环”。

  一是建立网格化监测机制。建立县、乡、村联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网格体系,优化完善“从上至下、自下而上”双向监测方式,形成监测“闭环”;强化跨部门会商,优化认定工作流程,缩短监测对象识别认定时长,对因病因突发事故等特殊情况人员实行先救助后识别。

  二是健全精准化帮扶机制。全省推广建立县级帮扶措施库,结合监测对象实际情况,全面梳理形成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14个大类具体帮扶措施 。

  三是健全程序化退出机制。明确“帮扶措施全部落实见效、收入持续稳定不少于半年且家庭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当年监测收入标准、‘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持续巩固、返贫致贫风险已稳定消除”为风险消除条件;建立跟踪服务机制,监测联系人每月至少开展1次走访,风险消除半年后进行1次回访,县乡两级网格监测员不定期对监测对象风险消除情况进行抽查,确保销号不反弹。